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數據庫
The National History Database of P.R.C
URL:http://prc.goosuudata.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數據庫》,由當代中國研究所和中央檔案館整理文獻,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權威、系統、全面地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資源數據庫產品,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正史和信史。
全庫目前收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編年》叢書、《當代中國》叢書、《當代中國城市發展》系列叢書等,均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獻。總計文獻300余卷、2億余字,10萬余幅插圖,時跨1921年7月至20世紀末近80年時間,是研究建國以來各歷史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的權威資源。
全庫收錄資料注重真實、豐富、系統,并認真加以考證、校勘,融資料性、學術性、權威性、可讀性于一體,體現了編撰與研究并舉的特點。
產品使用高效便捷的搜索引擎技術和全文檢索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采用國際領先的多媒體仿真技術,實現數字圖書與紙質圖書相同的閱讀體驗。
資源特色
(1)專業性
全庫文獻資料的整理由現任或退居二線的中央領導任主編,包括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如朱镕基、陳云、徐向前、劉華清、李嵐清、丁關根等領導同志分別擔任相關行業領域的主編,同時匯聚了一批國內知名近現代史研究專家、行業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全方位把握資源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保障了資源的權威性和連續性。從1983年正式部署整理工作,延續至今,逾10萬人參與;按系統、部門、地區來組織全面編寫史書,覆蓋新中國建立以來各個行業和領域,包括:
政治和社會類 | 政法類 | 省(市)自治區發展類 |
國防和軍事類 | 國防工業類 | 群眾團體類 |
商業類 | 能源類 | 交通通信類 |
經濟類 | 財政金融類 | 冶金和機械類 |
科技類 | 農業類 | 建筑類 |
工商管理類 | 人事管理類 | 基本建設類 |
對外交往類 | 文教衛類 | 化工和輕紡類 |
藝術類 | 傳播類 | 專題類 |
(2)權威性
數據庫采錄了大量中央檔案館收藏的從未公布過的檔案,同時重視利用當事者的私人著述以及臺灣和國外出版的有關著作和材料,注重吸收學術界新發現的史料。全部內容均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由中央有關部門特別是中央檔案館和當代中國研究所負責整理匯編。
中央檔案館,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屬的事業機構,1959年成立于北京,負責集中管理黨和國家中央機關的重要檔案與資料,包括自"五四"運動以來的,具有全國意義的革命歷史檔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中央機關的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檔案。
當代中國研究所,是1990年6月28日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的專事編纂、研究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機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行政代管。。當代中國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編纂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搜集和編輯有關國史資料,參與國史的宣傳與教育,聯系與協調各地區、各部門的國史研究工作。
(3)稀缺性
在編選范圍上,主要為中共中央文件;國家重要法令、法規;會議決議;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電文及當時《人民日報》具有全局指導意義的重要社論、文章等。涉及領域包括國家領導人的國務活動和所作各項重要批示和批語、中共中央歷次重要會議、各領域內政治活動等內容,突出記載了國家外交、民主黨派、人民政協、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區域改革、民族區域自治、國民經濟、意識形態、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宗教、社會生活等諸多內容,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區的情況也有所反映。
全庫描繪了自建國伊始到20世紀末,新中國發展建設軌跡和脈絡,收錄內容包括:
(1)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珍貴文獻,其中有大量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為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等起草的指示和電報,以及他們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全國政協、全國人大等會議上的講話等。
(2)新中國各個行業機構的發展大事記,舉凡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民族、社會、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區劃、災害、氣候、生態、資源、軍事、國防、外交、對外聯系和國際反應等方面的大事;
(3)國家重要法令、法規;會議決議,電文及當時《人民日報》具有全局指導意義的重要社論、文章等。
在廣泛搜集各種史料同時,叢書增加了必要的考證、校勘和研究,澄清了學術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錯誤概念問題,在史實上也糾正了不少流行的歧見和錯誤結論,如:1、許多論著將建國之初的“各界代表會”與“各界人民代表會”混為一談;2、以往籠統認為,開國大典時,毛澤東率領全體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登上天安門城樓,該書考證后:包括彭德懷、葉劍英、林彪、習仲勛和龍云等56名委員當天并不在京。